光陰如梭,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,雖然經歷不少風風雨雨,不知道為何近些年的記憶模糊,反倒兒時的記憶永遠在內心扎根,下面我總結一些望也能喚起你塵封的記憶。
我印象最深的兒歌:大雨嘩嘩下,北京來電話,叫我去當兵,我還沒長大。
我愛北京天安門,天安門上太陽升。
大慶建市那天我也記憶猶新,那天我正在村東頭廁所蹲坑,聽到管理站喇叭喊的。
游戲:想起兒時的游戲真比現在孩子的好。泥炮、扇pia幾、泥巴做的坦克、木頭削的手槍、樹枝編的草帽玩打仗、丟沙包、挑冰棍桿看誰晚上尿炕、www.ingilizcesarkilar.com彈溜溜、抽冰嘎、冰車單腿驢、疊飛機、推鐵環、翻羊嘎啦哈(也有用豬的)、跳格子(啥名忘了)等,還有好多游戲知道大概,想不起名了。記得那時候我家住平房,我撈了不少蛤蟆古斗(就是蝌蚪,挺大了),我把那些蝌蚪放在灶臺上,過不久后腿居然都出來了(可能灶臺余溫),俺嚇夠嗆,現在講:雷死我了。
讀物:那時候基本就是《北方少年》、《連環畫》、小人書(豬八戒吃西瓜印象最深),那時候看個小人書里,男人都梳個辮子,很是納悶,過好些年才整明白。
昆蟲:扁擔勾、東南西北(一種蟲子的甬)、蛐蛐(蟋蟀)、老蟞、花姑娘(甲殼蟲)、紅辣椒(蜻蜓)、蘇聯大麻令(大蜻蜓)
學校:俺才上小學的時候,是平房,記得那年正在通暖氣(就是一根粗管子,沒有暖氣片),那時候孩子穿的都不咋樣,不少同學袖子都憎亮,都是不講衛生的孩子用襖袖子搽鼻涕,那年代見怪不怪,都那樣,我算干凈的了。記得小的時候手劃壞出血了,整點土面一糊,一會就止血了(堪比云南白藥),以前孩子真皮實。后來就轉學到薩區了(現在講就是進城了),不知道你們記得不,那時候老師提問,答不上的就罰站,俺基本都是站著那伙的(也不知道那時候咋回事),俺打小就好臉、愛面子,被罰站心里總不是個滋味,后來一堂課得站起來7-8個,自己心里欣慰多了。那時候的寒假最累人,有作業不說,還得寫日記,基本都是胡編,哪天做好事了,哪天和啥學習小組學習了,自己看著都鬧心,但老師看著舒服,還給你寫個“良”,寒假最可氣的就是:開學每人交一筐大糞,俺兄妹三個,就是三大筐呀!現在孩子幸福多了。記得我都上初中了,一天上午放學,老師讓同學下午上課交兩塊磚頭,我倒、狂暈中。
廣播:小時沒電視廣播必不可少,中午最喜歡聽《岳飛傳》、《楊家將》、《薛剛反唐》,下午最喜歡的是小喇叭開始廣播了,滴答滴….真是激動,晚上記得新聞前面還有個《國際歌》,后來晚上有《每周一歌》和相聲了。
電影:現在基本沒有以前露天電影的場面了,那時候一聽說有電影,全村出動,都拿個小板凳搶占最佳位置,當時治安真不錯,夜不閉戶(想想也是,家家都一樣,真沒啥偷的)。能想起的電影《南征北戰》、《林則徐》、《漁童》、《紅孩兒》、《地雷戰》、《白毛女》、《望鄉》、《追捕》、《閃閃的紅星》、《葉塞尼亞》、《烏鴉與麻雀》、《上甘嶺》、《平原游擊隊》、《紅日》、《金光大道》、《瞧這一家子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紅牡丹》、《牧馬人》、《橋》、《少林寺》、《武當》、《十字街頭》、《苦菜花》、《黑三角》等,想想那時候電影還真的不少,就不一一列舉了,幾乎都是在外面看的,在大禮堂看的很少,后來在中心會議室看過幾次,80年代初電影票兩毛。
電視:小的時候電視可是奢侈品,那時候很少有人家有,我記得在管理站會議室有一臺,(一進會議室就能看見五位偉人的巨幅畫像,馬克思、恩科斯、毛澤東、列寧、斯大林),那時候就一個頻道的黑白電視還擠滿了人,當時好像演的《流浪者》,就是啊巴拉古,恩~到處流浪那歌風靡一時。再大點后基本家家都有電視了,那時期記憶中演的是《加里森敢死隊》、《黑名單上的人》、《敵營十八年》、《大西洋底來的人》、《排球女將》、《鐵臂阿童木》、《森林大地》、《哪吒鬧海》、《大鬧天宮》、《霍元甲》、《聰明的一休》、朝鮮連續劇《無名英雄》、《尼爾斯騎鵝旅行記》、《龍子太郎》、《一寸法師》等后來就是《血疑》、《射雕英雄傳》、《上海灘》、《十三妹》、《陳真》、《霍東閣》、《再向虎山行》、《萬水千山總是情》、《天涯同命鳥》、《流氓大亨》、《警花出更》、《調色板》等港臺片就多了。再后來家里就有那個叫錄像機了,家家相互傳借錄像帶了。(現在想起雪孩子要融化了,俺還揪心呢)
歌曲:當時鄧麗君可能也很流行,但我不聽,我就不說她了,記憶中的說一下:《白蘭鴿》、《杜丘之歌》、《軍港之夜》、《幸福不是毛毛雨》、《外婆的澎湖灣》、《阿里山的姑娘》、《踏浪》、《雨中即景》、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》、《邊疆的泉水清又純》、《太陽島上》、《妹妹找歌淚花流》、《張帝問答》、《成吉思汗》、《阿里巴巴》、《吉米來吧》、《我的中國心》再后來就是《遲到》、《采蘑菇的小姑娘》、《媽媽的吻》、《熊貓咪咪》、《小小少年》、《春姑娘來了》等程琳和朱曉琳為代表的年輕歌手、吳滌清的《愛的路有千萬里》和張薔的《星期六》專輯盛行一時。
飲食:記得小的時候,去地里偷柿子和茄子,生吃是真好吃,現在的茄子我閉眼睛吃,都不知道吃的是啥東東,現在的孩子是沒那口福了。住平房那時候,一到吃飯的時候,前后左右的孩子湊到一起,把碗舉的高高的說:你猜我家吃啥?其實那時候不用猜,家家吃的基本一樣,大碴子、高粱米、黃米泡葷油、窩頭等。最喜歡過年,真是應那句話: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,那時候過年放炮,小鞭炮都拆開放,大地紅和魔術彈是奢侈品了。穿上新衣服,提著可以折疊的燈籠,里面點上蠟燭,那時候才有過年的喜悅(現在的孩子也怪可憐的)。
飲料中最有印象的就是葛瓦斯和紅茶菌了,紅茶菌在80年代盛行一時,一種喂白糖無限長的東西,喝起來有點酸甜,好像說是健體治病,后來不知為何自生自滅了。順便講個小故事:一年暑假,幾個小哥們湊了不少吃的(有拿油的、拿米的、拿雞蛋的、拿菜的、還有拿葛瓦斯的)徒步去離家挺遠的樹林安營扎寨(原來兒時就喜歡戶外旅游)。可是到了那做飯時,居然沒人帶鍋,愁死我們了,幸好俺聰明,把葛瓦斯喝完,打掉瓶嘴,用瓶子煎雞蛋吃,可誰能想到居然瓶子底能燒掉,我暈,一次失敗的郊游。
零食中不知道你們啥印象深,我說幾個:爆米花、江米條、大塊糖、果丹皮、大蝦糖、大白兔,餅干蛋糕、長白糕、罐頭那是過年拜年看病號送禮的奢侈品了,成筐的凍梨,還有5分錢的冰棍,那冰棍真是除了冰就是棍,但比現在的好吃多了,對了我還吃過寶塔糖呢,你吃過沒?哈哈!
先寫這么多,等想起啥再續。
回憶過去,感覺現在的孩子可悲,失去了很多真實的東西了,感覺我們成人很多東西也不真實了,我的70年代,我兒時的夢,我永遠懷念她。
拋磚引玉,你也可以說一下我漏掉的和你兒時的記憶。
歡迎在下面給本文評論!遇到喜歡的文章,別忘了用屏幕右側的小工具轉載或分享到朋友圈哦!
本文網友qq交流群:392630794(文學-情感-人生)發表文章: 說說心情(留言板)
上一條: 70后的童年記憶(黑白照片) 下一條: 記憶里的小人書